毛主席和刘少奇都是湖南人。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革命路上,他们一直互相帮忙,配合得很好,建立了非常深的革命交情。
毛主席和刘少奇头一回见面,是在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边,也就是毛主席住的屋子里。
1922年4月份,刘少奇接到任务,得从莫斯科回中国。一到国内,他立马去了上海,在那里的平民女校当起了老师。
那年夏天,中央决定让他回老家,去帮毛泽东的忙,加入中共湘区委员会,也就是毛泽东领导的那个组织。
那时候,毛泽东是中共湘区区委的一把手,同时还管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那边的事儿,他老婆杨开慧呢,就在中共湘区区委负责机密文件和传递消息的工作。
那时候,毛主席在明面上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里教国文的老师。
这次见面后,两边都觉得很有收获,印象很深刻。
那年9月14号,毛主席和刘少奇他们带头,成功发动了安源路矿的工人大罢工。
这是毛主席和刘少奇头一回联手做事。从此,他们紧密合作的历史大幕拉开了。
1923年春天4月份,刘少奇和他的头一任老婆何葆贞,在安源那个俱乐部里办了婚礼。给他们牵线搭桥的是杨开慧跟毛泽东两位。
1923年6月份,毛泽东参加了中共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然后他就成了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被安排做了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同时还兼任秘书,留在了党中央机关里工作。
刘少奇留在安源,给毛泽东打下手,继续带着安源的工人们搞运动。他还弄了个咱们党历史上的头一个党校,吸纳新党员,让党的队伍一下子就膨胀了起来。那地方,大家都叫它“小莫斯科”。
1925年开头那会儿,刘少奇被大家推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副头头,就是副委员长。接着,他就跑到上海去,忙着建起全国总工会在上海的办事处。不仅如此,他还参与指挥了那个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五卅运动”。
1927年那会儿,国共两家的合作断了线。毛泽东带着的全国农民协会,立马发了个《声讨蒋介石的电文》,里头火冒三丈地说:“这家伙不灭,咱们革命的老百姓哪还有活路,国民革命也别想成功!”他们大声呼吁:“全国的老百姓,还有所有革命的势力,得拧成一股绳,一块儿报这国仇家恨,把蒋介石那帮人给灭了!”刘少奇也跟着发了讨蒋的电文,还搞了个大动静的游行示威。
在八七会议那会儿,毛主席讲了番重要的话,他说“搞秋收暴动,非得靠军队不行”。他还着重说了,“军事这块儿得特别上心,要知道,政权啊,是从枪杆子里面打下来的”。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以中央特别代表的身份回到了湖南,他大力倡导并发起了秋收起义,号召大家拿起武器,组织工农武装力量。
那时候,刘少奇遵照党中央的安排,跑到天津去开拓一个新的斗争领域,当上了顺直省委的一把手。他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建起被敌人搞乱的地下党,就这样,他在敌人控制的“白区”里,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工作。
1930年6月份,刘少奇接到任务,带着中国工人的代表团队去了莫斯科。在那里,他还被大家推选为职工国际执行局的委员。
1931年秋天的时候,刘少奇接到任务回到国内,他当上了中共中央管职工工作的部长。
1932年10月,因为受了一些不对头的想法的干扰,毛泽东被拿下了苏区中央局的头头位置,还有红一方面军的政委和前委书记等一连串的官职,这样一来,他就不再管党和红军的事情了。
刘少奇被拿掉了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和全国总工会党团负责人的头衔。
后来,在苏区十二个县的田地清查行动中,刘少奇帮了毛泽东一把,那时候毛泽东还只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他们一起努力,把那些不对头的想法给纠正过来,把农民的土地问题给妥善解决了。
1935年1月份,遵义会议正式举行。有了刘少奇、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力挺,会议决定重新组建中央委员会,并让毛泽东来挑大梁。这一变动,可以说是救了红军,也救了党。
1936年春天刚开始的时候,刘少奇跑到天津,当上了北方局的领导。他按照毛泽东的安排,跑到乡下去,努力在华中、华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1年年初,国民党搞了个大事,就是那个让人心惊胆战的“皖南事变”。这时候,刘少奇接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任务,跟陈毅一块挑起了让新四军重新振作起来的大梁。他们俩努力干,最后新四军的人数涨到了快10万。
1945年4月份,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替党中央出头,正式地把“毛泽东思想”定为咱们党的领路思想,他全面又系统、讲得还很透彻地说了说毛泽东的那些大功绩。这样一来,大家的心思就齐整了,团队的劲儿也更足了。
简单来说,长时间的革命斗争里,毛泽东主要把精力放在了中国的农民活动跟乡村斗争上;而刘少奇呢,他主要是管工人运动,或者说是“白区”的工作。不过,他俩合作得很好,互相都能给对方帮上忙。
毛泽东特别看重刘少奇的冷静头脑、灵活应变,还有他那严谨的逻辑和高深的理论功底;而刘少奇呢,他对毛泽东的宏伟抱负、独特魅力,以及在指挥上的聪明才智,那是既尊敬又佩服。
1945年8月底那会儿,毛泽东跑到重庆去和蒋介石商量事儿。他不在的时候,刘少奇临时负责党中央的工作,并且干得非常漂亮。就在国民党往东北地区猛攻的时候,刘少奇提出了个战略,说是要“往南防,往北攻”,还有“别拦大路,占两边”。这些点子对解放东北可帮了大忙了,他真的是立了大功。
1949年7月头上,刘少奇悄悄跑到苏联去了,给毛主席在同年12月6号正式到苏联访问打了个前站。
毛泽东去苏联访问那会儿,刘少奇就临时顶替他,管起了国内的大事小情。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就当上了副主席。到了1954年,他又成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委员长,还动手参与了制定咱们国家第一部宪法的工作。
1956年那会儿,中央领导层下定了决心,要找出一条符合咱们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子。刘少奇和毛泽东两位大佬,一块儿费了好大劲儿去摸索尝试。
1959年的时候,刘少奇当上了咱们国家的主席。
毛主席和刘少奇最后一次碰头,是在1967年1月13日晚上很晚的时候。
毛主席吩咐秘书,去中南海把刘少奇接过来,到人民大会堂进行最后的告别谈话。
刘少奇跟毛主席讲,他想不再担任国家主席那些职务了。
毛主席没吭声,没直接答应他的请求,只是笑着对刘少奇说:“多看看书,身体得照顾好。”他还给刘少奇推荐了书,说是德国的海格尔写的《机械唯物主义》,还有狄德罗的《关于机械》这本书。
分别之际,毛主席亲自把刘少奇送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口,又一次叮嘱他说:“要努力学习,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
这是他们俩最后的一次聊天,话不多,但满满的都是深情和关心。看着这些文字,真让人忍不住想哭。
1969年11月12号,刘少奇去世了,享年71岁。
1976年9月9号半夜零点十分,毛主席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83岁。
两位领导人走完了他们各自的一生旅程。
#百家说史品书季#
